手术后期是指病人自手术完毕回病室直至术后康复出院的阶段。
一、护理评估
(一)麻醉、手术方式和术中情况
了解病人采用的麻醉、手术方式、涉及的范围、大小及持续时间、术中出血量、补液量、安置的引流管等信息,便于术后观察和护理。
(二)目前病人状况
1.心理状况 评估手术后病人的心理反应,对手术后果的接受程度(如手术已致正常生理结构和功能改变者是否担忧对今后生活、工作及社交带来不利影响),以及对术后康复的认知和信心。
2.身体状况 密切观察病人的生命体征、意识水平、切口状况、引流情况以及不适主诉等。
3.辅助检查 血、尿常规、血生化检查、血气分析,必要时可行胸部X线摄片、B超、CT、MRI检查等,了解脏器功能恢复状况。
二、护理措施
(一)心理护理
应根据病人麻醉和手术的具体情况,做好病人的接收工作及病人和家属的解释工作。避免各种不良刺激,缓解不良心理反应,做好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创造安静、舒适的病区环境,保证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以利早日康复。
(二)观察生命体征
1.血压 大手术后或有内出血倾向者必要时可每15~30分钟测血压1次,病情稳定后改为每1~2小时1次;中、小手术后每小时测血压1次,直至平稳,并作好记录。
2.体温 体温变化是人体对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刺激的防御反应。术后病人体温会略有升高,但一般低于38℃。1~2天后恢复正常体温升高。
3.脉搏 随体温而变化。失血、失液引起循环容量不足时,脉搏可增快、细弱、血压下降、脉压变小;若脉搏增快、呼吸急促,可为心力衰竭的表现。
4.呼吸 随体温升高而加快,有时可因胸、腹带包扎过紧而受影响。若术后病人出现呼吸困难或急促时,应先检查胸、腹带的松紧度是否适当,同时应警惕肺部感染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生的可能。
(三)体位
全麻尚未清醒者,取平卧位,头转向一侧,避免口腔分泌物或呕吐物误吸入气道,清醒后且血压平稳者可取半卧位;椎管内麻醉者,应平卧6~8小时,以防因脑脊液外渗而出现头痛;局部麻醉者,可视手术和病人需求安置体位。颅脑手术后,无休克或昏迷,可取15°~30°头高脚低斜坡卧位;颈、胸部手术后,多采用高半坐卧位,便于呼吸和有效引流;脊柱或臀部手术后,可采用俯卧或仰卧位;腹部手术后,多采用低半坐卧位或斜坡卧位,既能降低腹壁张力,减轻切口疼痛,又利于呼吸;腹腔内有感染者,若病情许可,应尽早改为半坐位或头高脚低位,以利有效引流。
(四)引流管护理
多置于体腔(如胸、腹腔等)和空腔脏器(如胃、肠、膀胱等)。随时观察引流是否有效,引流管是否通畅,有无阻塞、扭曲、折叠和脱落,并记录引流物的颜色、性状和量。乳胶引流片一般于术后1~2天拔除;单腔或双腔橡皮引流管放置的时间主要根据引流的目的而定,大多要1周内拔除。胃肠减压管一般在胃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即可拔除。
(五)饮食
视手术方式、麻醉方法和病人的反应决定开始饮食的时间和种类:①局麻下实施手术,体表或肢体的手术,全身反应较轻者,术后即可进食;②蛛网膜下腔阻滞和硬脊膜外腔阻滞者,术后3~6小时即可进食;③胃肠道手术,待肠蠕动恢复、肛门排气后开始进水、少量流食,逐步过渡到半流食、普食。
(六)活动
原则上应该早期床上活动,并尽早离床活动,但有休克、心衰、严重感染、出血、极度衰弱或实施特殊的制动措施的病人则不宜早期活动。早期活动有利于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改善全身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减少下肢静脉血流缓慢所致深静脉血栓形成,有利于肠道和膀胱功能恢复,减少腹胀和尿潴留的发生。
(七)常见不适的护理(原因、预防及处理)
1.恶心、呕吐 常见原因为麻醉镇痛后的反应,待麻醉作用消失后自然消失;其次为颅内压升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低钾、低钠等所致。腹部手术后病人急性胃扩张或肠梗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应观察病人出现恶心、呕吐的时间及呕吐物的量、色、质并做好记录;稳定病人情绪,协助其取合适体位,头偏向一侧,防止发生吸入性肺炎或窒息;遵医嘱使用镇吐药物等。
2.腹胀 术后早期腹胀一般是胃肠道功能受抑制,肠腔内积气过多。随手术应激反应的逐渐消退,胃肠蠕动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症状可自行缓解。若术后数日仍未排气,且伴严重腹胀,无肠鸣音,可能为腹膜炎或其他原因所致肠麻痹;若腹胀伴阵发性绞痛,肠鸣音亢进,甚至有气过水音或金属音,警惕机械性肠梗阻。严重腹胀可使膈肌抬高,影响呼吸功能;亦可使下腔静脉受压,影响血液回流;还会影响胃肠吻合口和腹壁切口的愈合。预防:鼓励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开始进食者,不宜进食含糖高的食物和奶制品等。处理:持续性胃肠减压、肛管排气及高渗溶液低压性灌肠等;非胃肠道手术者,使用促进肠蠕动的药物,直至肛门排气;已确诊为机械性肠梗阻者,在严密观察下经非手术治疗未缓解者,完善术前准备后再次手术治疗。
3.呃逆 原因可能为神经中枢或膈肌直接受刺激所致,大多为暂时性,有时亦可为顽固性。处理:手术后早期发生者,可经压迫眶上缘、抽吸胃内积气和积液、短时间内吸入二氧化碳、给予镇静或解痉药物等措施得以缓解。如果上腹部手术后出现顽固性呃逆,应警惕吻合口或十二指肠残端瘘导致的膈下感染,应作进一步检查并及时处理。
4.尿潴留 较为多见。全身麻醉或蛛网膜下腔麻醉后排尿反射受抑制、切口疼痛引起膀胱和后尿道括约肌反射性痉挛,及病人不习惯床上排尿等是常见原因。若病人术后6~8小时尚未排尿,或虽有排尿,但尿量甚少,次数频繁,均应在耻骨上区叩诊,若有浊音区,基本可确诊为尿潴留。处理:先应稳定病人的情绪;在取得病人合作,增加其自行排尿信心的前提下,若无禁忌,可协助其坐于床沿或站立排尿;听流水声、下腹部热敷、轻柔按摩;用镇静止痛药解除切口疼痛,或用氨甲酰胆碱刺激膀胱逼尿肌收缩,都能促进病人自行排尿;上述措施均无效时,在严格无菌技术下导尿,第一次导尿量超过500ml者,应留置导尿管12天,有利于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的恢复。若有器质性病变(骶前神经损伤、前列腺肥大)者也需留置导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