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医药
卫生资格
考试指南 | 考试资讯 | 复习指导 | 试题库 | 内科/外科/妇产科 | 药士/师|主管药师 | 中药士/中药师/主管中药师 | 护士/护师/主管护师 | 初级药士/药师/主管药师 | 医学检验技士/技师/主管技师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医药 >> 卫生资格 >> 护士/护师/主管护师
站内搜索:

2013初级护师复习:气性坏疽的相关介绍
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网学院 更新日期:2013-1-1
  气性坏疽通常指由梭状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以肌组织坏死或肌炎为特征的急性特异性感染。此类感染发病急,预后差。
  (一)病因
  气性坏疽属厌氧菌感染,病菌为革兰染色阳性梭状芽胞杆菌,主要是产气荚膜梭菌、水肿杆菌、腐败杆菌和溶组织杆菌等。此类细菌广泛存在于泥土和人畜粪便中,故容易侵入伤口,但并不一定致病。气性坏疽的发生除取决于梭状芽胞杆菌的存在外,还决定于人体抵抗力和伤口的缺氧环境。
  (二)病理生理
  梭状芽胞杆菌在局部伤口生长繁殖,产生多种外毒素和酶,可引起溶血,并可损伤心、肝、肾等器官。一部分酶有较强的分解糖和蛋白质的作用,糖类分解可产生气体,蛋白质分解可产生硫化氢而具有恶臭,大量组织坏死和外毒素吸收,可引起严重的脓毒血症,并侵犯脏器。
  (三)临床表现
  临床特点是病情发展迅速,可在12~24小时引起全身情况迅速恶化。
  1.潜伏期 可短至伤后8~10小时,长可达5~6天,一般在伤后1~4天。
  2.局部表现 发病初期,病人自觉伤肢沉重,包扎过紧感或疼痛,此为前驱症状。以后突然出现下列特征:伤肢“胀裂样”剧痛,难以忍受,一般止痛剂不能奏效;伤口周围皮肤水肿、苍白、发亮,迅速变为紫红色,进而变为紫黑色;伤口处出现大小不等的水泡,轻压可有捻发音;伤口内肌肉坏死,呈暗红或土灰色,失去弹性,轻轻挤压,常有气泡从伤口溢出,并有稀薄、恶臭的浆液样血性分泌物流出。
  3.全身症状 病人软弱,烦躁不安,常伴有恐惧或欣快感;皮肤、口唇苍白;大量出汗。脉搏快速、体温逐渐上升;可出现溶血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酸中毒、严重时,可出现感染中毒性休克。
  (四)治疗原则
  一旦确诊,应立即治疗,以挽救病人生命及降低截肢率。
  1.紧急清创 在抗休克和纠正严重并发症的同时,在全麻下行清创术。清创范围应达正常肌组织,切口敞开、不予缝合。肢体病变不能控制时,应施行近端高位截肢,残端不予缝合。术后用3%过氧化氢冲洗、湿敷,经常更换敷料,必要时再次清创。
  2.应用抗生素 首选大剂量青霉素(1000万U/d),可控制化脓性感染,并减少伤口处因其他细菌繁殖消耗氧气而形成的缺氧环境。
  3.高压氧治疗 通过提高组织间的含氧量,造成不适合此类细菌生长繁殖的环境,可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
  4.全身支持疗法 少量多次输血、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给予高蛋白、高能量的饮食。
  5.对症处理 包括解热、镇痛等,以改善病人状况。
  (五)护理措施
  1.严格消毒隔离 为病人进行过手术的手术间应封闭,熏蒸消毒。
  2.密切观察病情 对高热、烦躁、昏迷的病人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早发现感染性休克。
  3.心理护理 应以同情、关心、热情的态度,耐心解释各项治疗的意义,给予生活护理。对于需要截肢者,应说明手术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病人理解和接受手术,配合治疗。鼓励病人正确对待残疾,逐渐达到生活自理,并协助联系制作义肢。

卫生资格考试通关必备网络课程免费试听>>
卫生资格相关文章: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会员专区 - 客户服务 - 疑难解答 - 联系我们
Copyright© 2010 cn.cityy.cn 城市网 版权所有
中国·城市教育 粤ICP备060230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