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防止与毒物接触
在周围环境中凡有可能引起骨髓损害的物质均应除去或避免接触。禁用一切对骨髓抑制作用的药物。
二、支持治疗
(一)重视个人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保持皮肤清洁,用抗菌防腐肥皂和电剃刀,重视口腔卫生、用软牙刷和大便软化剂。各种注射、穿刺均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技术。白细胞计数特别低者(中性粒细胞<500/mm3或<0.5×109/L)宜予隔离。
(二)、控制感染 预防感染用Co-SMZ,可减低肠细菌感染和卡氏肺囊虫肺炎的发生率。控制感染可辅以输注粒细胞,主要的依靠是抗生素,应尽早作细菌培养和药敏感试验,选用有效的抗生素。如发热而引起感染的细菌尚未查明,可先采用大剂量广谱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及(或)先锋霉素等。
(三)止血 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减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的作用,对皮肤、口、鼻出血的止血作用较好,但如果用药7-10天仍未见效,应即停止继续使用,以免招致或扩散感染,在出血较严重尤其是内脏出血时,最好给病人输入浓缩的血小板。输血小板,因同种异体致敏,效果很快减低,最后变为无效。若同时用治疗剂量的丙种球蛋白输注,可恢复血小板功能。如伴有严重子宫出血,可给丙酸睾丸酮,每日50mg,肌注,于月经来潮前10天开始,至月经来潮时停用,严重鼻出血需局部填塞。
(四)输血 输血是治疗中一个重要措施,但不应滥用,输血的主要适应征是贫血较严重者。血红蛋白在60g/L(6g/dl)以上者不宜输血,多次输血的危险有①增加传染病毒性肝炎的机会;②增加以后输血反应的机会;③增加对移植物HLA的免疫反应;使以后如果需要骨髓移植时成功的机会减少;④许多次输血后可发生含铁血黄色素沉着症,甚至血色病,造成肝和胰腺机能障碍。
三、刺激骨髓造血功能的药物
多种药物曾被用来刺激骨髓的造血功能,但大多无效。目前应用最多的有雄激素。
(一)雄激素 雄性激素作用原理为:①可使促红细胞生成素产生增多,促使正铁血红蛋白合成;②直接促使干细胞从G0期进入G1期,提高祖细胞对红细胞生成素的反应,这类药物对较轻的慢性病例疗效较好,但对重型病例无效。丙酸睾丸酮,成人剂量为50-100mg肌注,每日一次。至少用药4个月,缓解病例中血红蛋白恢复较好,白细胞次之,血小板常不能接近正常。副作用有毛发增多、痤疮、女性停经、阴蒂肥大;声音低哑、乳房缩小、男性性欲亢进。臀部肌肉注射处,常发生硬块。
羟甲雄酮(Oxymetholone)及氟羟甲雄酮(Fluoxymetholone)常用剂量为每日100mg口服,康力龙(stanozolol),每日6mg,分3次口服。这类药物疗效较高、可以口服和副作用稍轻。但对肝功能有损害,在治疗中经常要注意肝功能试验的结果。
(二)肾上腺皮质激素 少数病人治疗后贫血减轻,多数病人效果不明显。但近年有人认为肾上腺皮质激素可消除炎症和渗出,从而改善骨髓微循环,同时抑制免疫反应,有助于干细胞的生长与发育。强的松每日20-40mg,分三次口服。重型再障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ne)成人每日1g,三日为一疗程。间隔适当时间再用第二疗程,据称此疗法有一定的疗效。
(三)其他 左旋咪唑、硝酸士的宁、一叶秋碱、碳酸锂、氯化钴、胸腺素、莨菪类药物,心得安、铜蓝蛋白、胎肝输注、全胚注射液等尚在试用中。 [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1 页] <<上一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