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城市网 来源:城市网学院 更新日期:2013-4-23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常见致病药物 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非固醇类抗炎药、利尿药、抗结核药、磺胺类 (二)发病机制 1、细胞介导的免疫机制 (1)浸润单核细胞以淋巴细胞为主,主要是T细胞。 (2)迟发型高敏反应:特别是β-内酰胺类药物。 (3)细胞毒型T细胞损害 2、体液免疫机制 二、临床表现 (—)过敏反应表现 用药后出现发热、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血嗜酸性白细胞升高。 (二)尿检异常 无菌性白细胞尿,尿中白细胞30%以上为嗜酸性白细胞。 非固醇类抗炎药,引起大量蛋白尿伴肾功能衰竭 (三)肾功能损害 少尿和无尿急性肾衰竭常见 三、诊断 (—)可疑的过敏药物应用史。 (二)全身过敏表现。 (三)无菌性白细胞尿,其中嗜酸性白细胞占1/3和/或蛋白尿 (四)肾功能 肾小球滤过功能于短期内出现进行性损害,伴近端和/或远端肾小管功能的部分损坏 血中IgE升高,B超双肾增大或正常大小,指甲肌酐正常。 四、治疗 (一)去除病因 立即停用可疑致病药物。 (二)抗过敏治疗 口服强的松,试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 (三)免疫抑制剂治疗 对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反应较差者,可于激素治疗的两周内加环磷酰胺或环孢菌素A. (四)急性肾衰治疗 按急性肾衰治疗原则处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