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头孢菌素类的适应证:国内临床应用的头孢菌素属旧一代的有头孢噻吩(ce phalothin)头孢氨苄(cephalexin)、头孢环已烯(cephradine)、头孢唑啉(cefazolin)及我国首创的头孢硫脒(cefoxitin)。第三代有头孢氨噻肟(cefotaxime)、头孢哌酮(cefoperazone)、羟羧酰胺菌素(moxalaxtam)、头孢三嗪(ceftriaxone),头孢他定(头孢噻甲羧肟,ceftazidinme)等。旧的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菌的作用较强,但对革兰阴性菌的活性则远不如新的。关孢硫脒为头孢菌素中唯一对肠球菌具较强活性者。新的头孢菌素具有更广的抗菌谱,对头孢菌素酶有较强的稳定性,但对革兰阳性菌的活性则不及旧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对肠杆菌科细菌、绿脓杆菌等的抗菌作用尤强,并有一定量渗入炎症脑脊液中,对肾脏基本无毒性;适用于革兰阴性杆菌所致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败血症、骨髓炎、医源性肺炎等。
3.氨基糖甙类的适应症:国内供全身应用的氨基糖甙类有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等。链霉素的主要适应证为结核病、鼠、兔热病、草绿色链球菌或肠球菌所臻的心内膜炎(与青霉素G等合用)、布氏杆菌病(与四环素等合用)等。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为治疗革兰阴性菌感染疗效较好的药物,一般先用前二者,丁胺卡那霉素宜保留供耐药菌感染者用。庆大霉素的主要适应症为大肠杆菌、肺炎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沙雷菌、绿脓杆菌等及耐青霉素G金葡菌所致各种感染。卡那霉素的抗菌活性不如庆大霉素或妥布霉素,对绿脓杆菌无作用,应用治疗剂量时毒性反应较多,现已较少应用。新霉素现仅供口服及局部应用。
4.四环素的适应症:由于耐药菌株的逐年增长,应用范围已限于立克次体病、布氏杆菌病、支原体肺炎、衣原体感染、军团病、霍乱,以及少数敏感菌株所臻的各种感染。
5.氯霉素的适应症:主要适应症为伤寒、副伤寒、立克次体病、厌氧菌感染以及敏感菌所臻的脑膜炎。
6.大环内酯类的适应证:国内生产的大环内酯类有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和麦迪霉素,三者均可口服,红霉素乳糖醛酸盐并可供静脉滴注。红霉素:主要适应症为革兰阳性菌,如金葡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所致的各种感染,以及支原体肺炎、军团病、衣原体感染、L型细菌感染、弯曲菌肠炎、白喉带菌者等。
7.林可霉素(包括林可霉素和氯林可霉素)的适应症:主要为革兰阳性球菌所致的各种感染,对金葡菌所致的急、慢性骨髓炎及各种厌氧菌感染尤有应指征。在应用过程中应密切注意患者有无腹泻及其大便性状。
8.利福霉素类的适应证:主要为结核病和金葡菌感染。也可用于其他革兰阳性菌和厌氧菌感染。由于致病菌对之易产生耐药性,故需与其他抗菌药物合作。
9.多粘菌素的适应症:主要为除变形杆菌外的各种革兰阴性杆菌感染。因其毒性较强,处理上述感染时宜先采用氨基糖甙类。
10.磺胺药的适应症:国内生产的磺胺药有廿多种,而应用较广者SD、SMZ等。磺胺药与TMP合用时抗菌活性增强,抗菌范围也见增广。常用者为SMZ—TMP和SD—TMP。磺胺药及其复方的主要适应症为流脑、菌痢、伤寒、布氏杆菌病、奴卡菌病、鼠疫等(常用其他抗菌药物合用)以及敏感微生物(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金葡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流感杆菌、耐氯喹疟原虫、卡氏肺孢子虫等)所致的各种感染。
11.喹诺酮类的适应症:吡哌酸的主要适应症为尿路感染和肠道感染。第三代(含氟)喹诺酮亦称氟喹诺酮有氟哌酸(norfloxacin)氟啶酸(enofloxcin)、氟嗪酸(efloxacin)、丙氟哌酸(ciprofloxacin)、甲氟哌酸(pelfloxacin)等,具抗菌谱广,对革兰阳性菌(包括耐甲氧苯青霉素金葡菌MRSA)和革兰阴性菌(包括肠杆菌科、绿脓杆菌、军团菌、流感杆菌、淋球菌等)均有良好抗菌活性等特点,某些品种对肺炎支原体、衣原体、结核杆菌、厌氧菌等亦有抑制作用。适用于呼吸道、尿路、肠道及皮肤软组织感染,前列腺炎,革兰阴性菌所致之骨髓炎,胆道感染,妇科感染,性传播疾病等,尤适用于忌用μ—内酰胺类或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患者。
12.其他:万古霉素的主要适应症为金葡菌、肠球菌等所致的心内膜炎和败血症,本品口服对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所致的伪膜性肠炎有效。磷霉素的主要适应症为金葡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雷菌、绿脓杆菌等所致的各种感染,由于其毒性低,故可采用较大剂量静注。多烯类抗生素中,国内常用者有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两种,前者主要作静脉滴注,后者仅供口服或局部应用。两性霉素B是治疗深部真菌病的最有效药物(次选为5—氟胞嘧啶和酮康唑),但其毒性大和疗程长为主要缺点。
(八)应选用适当的给药方案、剂量和疗程各种给药途径各有其优点和应用指征。静脉给药不宜用于轻、中度感染。一日量一般宜分2~4次平均给与,即每6~12小时给药一次。剂量过小过大均不相宜,过小起不了治疗作用,反可促使细菌耐药性的产生;过大易导致更多副作用,其突出例子为青霉素类,不仅浪费严重,且可诱发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抗菌药物一般宜继续应用至体温达正常、症状消退后72~98小时,但败血症、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化脓性脑膜炎、伤寒、布氏杆菌病、溶血性链球菌咽峡炎,结核病等不在此例。如临床疗效不着,急性感染在48~72小时后应考虑改药或调整用量。[本文共有 2 页,当前是第 2 页] <<上一页 下一页>>